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先端光子学研究所大事记

先端光子学研究所大事记

1.我实验室“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划”

经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专家委员会综合评审,我实验室申报的“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创新引智基地”获正式立项建设。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三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其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创新引智基地”将面向我国地震灾害监测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国际重要需求问题开展微结构光纤的相关研究。力争引领本学科进入国际一流的行列,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的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说明: d:\我的文档\桌面\2012102416534833.jpg 说明: d:\我的文档\桌面\2012102416534822.jpg

校长杨冶为111引智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校长杨冶为111引智专家意大利应用物理院院士肯•格拉坦颁发聘书 科学家安娜•米哥娜尼颁发聘书

2.光学工程学科入选工信部重点学科专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专业名单的公示》的文件通知,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我实验室的集成光子信息技术被确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兴交叉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旨在形成国防特色鲜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部属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兴交叉学科,将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建设。紧密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有效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我实验室的集成光子信息技术学科的入选,为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服务“新兴交叉”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新型特种高性能光纤 新型光纤器件

说明: d:\我的文档\桌面\du\照片\新建文件夹\先进的实验设备.jpg说明: d:\我的文档\桌面\du\照片\新建文件夹\DSC_0414.jpg

先进的实验室设备 专家验收实验室课题

3.孙伟民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优秀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组织专家于2021年4月26-27日在上海对资助的天文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进行集中结题审查。其中,孙伟民教授主持的“大型积分视场单元(IFU)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优秀结题。专家组审阅了结题报告,听取了项目组的结题汇报,一致认为该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对大型积分视场单元(IFU)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综合评价为A,经投票,专家组同意结题。

该项目的顺利结题,打破国际技术封锁,让我国掌握了自主研制大型IFU的关键技术,该项目执行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主办方,成功举办了国内天文学界最大的天文光纤技术大会——“第二届光纤天文应用研讨会”,并在RAA,Measurement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取得相关发明专利7项、申请6项。培养硕博研究生20余人。


4.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制国内首对大型积分视场单元FASOT-IFU顺利交付

2021年4月16日,FASOT积分视场单元(FASOT-IFU)系统设备验收评审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顺利举办,意味着一场历时6年的攻坚克难战役落下帷幕。该项目由我实验室孙伟民教授负责的先端光子学研究所(Advanced Photonics Institute,API)承担,与会验收专家组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FASOT首席科学家屈中权研究员,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朱永田研究员和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齐向东研究员等。

FASOT-IFU是我国首对完全自主设计研制的IFU,创新性地提出了石英阵列端设计,集成了8064根光纤,是世界上单体光纤数密度最大的IFU,同时,打破光纤光缆制造的国际技术封锁,采用自研天文光纤和低应力焦比退化光缆,实现了我国天文用光纤光缆技术的自主化。FASOT-IFU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大型IFU的自主研制技术,对于我国天文三维光谱观测和大型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代表了我国天文光学精密仪器的先进水平,体现了我国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我国的大型光纤IFU研制水平跻身于国际天文技术前列,使我国的高分辨光纤光谱成像技术和天文3D光谱观测技术迈进了一大步。

5.天文光学新装置-光纤灯笼式光纤像切分器

本年度,孙伟民教授小组利用自研的移动大热区光纤拉锥装置,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天文光纤像切分器——光纤灯笼式光纤像切分器。经过测试,这种像切分器的正反向传输损耗均在1dB左右。此方面的工作已经被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录用。

像切分器能有效的提高光信号的利用率,在天文观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光纤像切分器以其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使用便捷等优点获得了天文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纤像切分器,可实现将圆形模场向条形模场的转换功能,用于天文观测中将圆形的星象转换为条形模场并输入至光谱仪的狭缝中。

光纤光子灯笼作为组成像切分器的其中一个光纤器件,由七根裸光纤嵌入纯二氧化硅毛细管中,经拉锥形成,其中嵌入光纤采用大芯径塑料包层光纤,克服了单模光纤嵌入后锥区光场不均匀的缺陷。我们不仅对该器件建立了理论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同时采用大热区可移动面型火焰拉锥系统进行拉制器件。

可移动大热区拉锥系统 锥区末端端面结构

光纤光子灯笼结构示意图